(1)疫情期间是否建议进行污泥清掏?如果必须清掏的话,有哪些注意事项?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中,产生污泥的工艺段包括:1. 化粪池;2. 格栅;3. 调节池;4. 二级处理中的二沉池。其中,格栅产生的栅渣和二沉池产生的剩余污泥日常均需收集和处理处置,应按照规范要求收集后进行消毒,然后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妥善处置。化粪池会产生残渣或污泥,但并不需要每天收集和处理处置,清掏周期较长,一般为数月至一年。调节池一般设置在化粪池后,进水为化粪池出水,悬浮物相对较少,且调节池中一般设有搅拌装置,通常不会有大量污泥沉积。
按照规范要求以及常理,疫情期间应尽量避免进行污泥清掏,以免造成病毒传播。若确实化粪池中污泥沉积过多,影响其正常运行,则应进行清掏。清掏前须在化粪池中对拟清掏污泥进行原位消毒,可在正常石灰消毒基础上增加氯消毒,消毒完成后清掏。清掏时作业工人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等。清掏出的污泥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置。
(2)大型医院的污水处理站和小医院的一体化设备污泥清掏时有什么异同?
医院污水的处理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不论大型医院的污水处理站还是小医院的一体化设备,其工艺流程的原理和组成是相同的,产生污泥的环节也是一样的,只存在污泥产生量的差异。
一般大型医院的污水处理站采用一级强化+消毒或二级+消毒工艺:传染病医院污水在预消毒后采用二级处理+消毒工艺或二级处理+深度处理+消毒工艺;(《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9-2013))
大型医院的污水处理站一般建有多级构筑物,涉及格栅、调节池、生化池、二沉池、污泥池等。若指栅渣和二沉池污泥,那么对于不同规模的医院,只是产生的量有差异。大型医院的处理站通常会设置贮泥池,栅渣与污泥集中到污泥池消毒、处理、处置。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涉及消毒和脱水,脱水后的污泥密闭封装、外运。
若该问题中的污泥清掏还是指化粪池污泥清掏,则与医院规模和水处理设施无关,按照第一个问题中的答复操作即可。
小医院的一体化设备若无贮泥池,一般需人工对二沉池进行排泥。一般医院污水处理工艺采用生物膜法,短期内不排泥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应尽可能减少二沉池排泥。如进行人工排泥,则作业工人应做好防护,将泥排至专门储罐,然后按照规范进行消毒,随后妥善处置;设置贮泥池的,在贮泥池里投加漂白粉或石灰进行消毒,污泥定期外运处置。
具体的,大型医院污水处理站的污泥经过了脱水处理,脱水污泥含水率小于80%,小型一体化设备的污泥未经脱水处理,含水率较高,一般在99%以上,如果经过浓缩,也一般在95%以上。两者污泥量和含水率的差异使得清掏方式、封装运输方式有差异。污水处理站的污泥可通过机械作业,如环卫吸粪车进行抽吸,小型一体化设备的污泥一般人工处理,但在处理中工作人员均需做好严格的防护措施。尤其是,不管是污水处理站还是一体化设备,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均容易产生生物气溶胶,考虑到新冠肺炎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故需加强废气的处理。
(3)如果污泥不清掏的话,新冠病毒是否会残留在污泥内?生化池、二沉池等环节是否也需要消毒处理?
根据已有研究报道,新冠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最长为数天。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病毒的去除一般发生在泥水分离阶段。即,病毒往往从污水中转移到了污泥中。化粪池中污泥停留时间一般为数月,若疫情期间避免清掏,待疫情结束后,由于污水中没有新的病原体,且化粪池自身具备消毒杀菌功能,因此化粪池的污泥中基本不会有残留的病毒,但在清掏前仍需对污泥进行强化消毒(石灰消毒+氯消毒)。
按照规范要求,疫情期间,应在化粪池前或化粪池中进行预消毒,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最终出水进行末端消毒,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外排污泥进行消毒。对于生化池和二沉池,因存在发挥净水作用的大量微生物,现有消毒手段一般没有选择性,对所有微生物均有灭杀作用,消毒处理时会影响有用微生物的存活。因此,在生化池、二沉池等环节不需要消毒处理。按照相关文件,生化污泥需要消毒;
此外,当前为防控疫情医院可能频繁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排入污水处理站的污水余氯量可能偏高,还会影响生化处理单元正常运行。需密切关注进水水质余氯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确保出水达标。
(4)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污泥清掏前要进行采样监测,标准内现有细菌学指标是否能反映新冠病毒的情况?分析检测有哪些注意事项?
细菌总数不能完全反映病毒的情况。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对实验室要求严格,而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成熟,常被作为评价病原体灭活效果的替代指示物。有研究表明,SARS-CoV对消毒剂的敏感程度高于大肠杆菌和f2噬菌体。当游离余氯浓度为0.4 mg/L时,消毒剂对大肠杆菌无去除效果,但能实现SARS-CoV的100%灭活。因此,粪大肠菌群的监测能够保证对新冠病毒的去除要求。
此外,余氯含量也是间接表征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表明,2003年SARS暴发期间,在小汤山医院和309医院排放污水中,氯化消毒后均未检测到SARS-CoV。在游离余氯达到0.5 mg/L或者总余氯达到2.19 mg/L时,SARS-CoV能够完全灭活。该浓度低于《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试行)所规定的消毒接触池的接触时间≥1.5小时,余氯量大于6.5 mg/L(以游离氯计)。因此,监测余氯含量能够有效表征冠状病毒的消毒效果。
分析检测注意事项见下:
1) 需要佩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N95/KN95)、封闭式防雾型防护眼镜(若有条件可佩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则无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准备75%酒精或消毒湿巾、密封塑料袋等防护物资。现场监测时,应当全程佩戴全套个人防护用品,进入现场人员应相互检查,确认防护到位。医用防护口罩、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正压式头套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余氯水样应当在现场快速监测,禁止带回实验室检测;水样监测后应当及时在现场用75%酒精对仪器设备进行擦拭消毒,仪器设备在返回单位入库前须再次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2) 现场监测后,应当使用75%酒精或消毒湿巾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擦拭,避免长时间在外逗留;废弃的试纸条或试验耗材、防护用品等应当收集并用密封塑料袋收集,喷洒75%酒精消毒后封装;监测人员离开污染区域后,应立即取下一次性防护用品放入塑料袋内,喷洒75%酒精消毒后封装。所有封装后的废弃物均投放至就近的医疗废物专用收集装置内,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护眼镜、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和正压式头套等防护用品应用75%酒精或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进行清水冲洗晾干后方可进行二次使用;监测人员应立即用消毒洗手液或肥皂在流水下洗手,并及时全面洗澡。
供稿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郑祥教授、程荣副教授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许柯副教授、刘鹏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王洪臣教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陆文静副教授
整理人: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 梁扬扬
审核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王洪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