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说来就来,坚守在办公室紧急调度指挥的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突击队应急调度组成员闫成义,接到一项紧急任务:3天之内积压医疗废物必须“清零”。此时,他有些坐不住了,眼看时钟指针逼近晚上10点,他和同事韦帅一起冲进了风雨里……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医疗废物处置带来不小的考验,尤其是处于“风暴眼”中的武汉市,4万多名病人的背后是难以计数的感染性医疗废物和各种被污染的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日产量已较疫情暴发前增长数倍。而这些数量庞大的传染源却只有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去处理。要实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武汉如何应对?
医疗废物呈现井喷式增长
李师傅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名后勤人员。原本负责医院绿化工作的他,因为有一手给绿植打药的技能,被医院后勤部门安排做消杀工作。
从大年初二带着一床被子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开始至今,李师傅和他的同事们每两个小时对医院医疗废物预存仓库内的大量医疗废物进行消杀,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以上。
重症隔离区的保洁员会将感染性医疗废物集中放在指定处理间的黄色垃圾桶内,接下来,包括李师傅在内的4位师傅每天早上六点到下午五点会在整个院区不停地转运黄色垃圾桶,这其中,包括一线医务工作者用完的防护服、口罩、鞋套以及病人的生活垃圾、餐余垃圾、呕吐物等感染性医疗废物将被转运至指定的暂存库内。同时,院方会安排专人值班,保证24小时随时有人在岗负责处理医疗废物。
承担这样一项具有危险性的工作是否感到害怕?累不累?虽然自己身处抗疫最危险的一线,但李师傅依然认为:“身边有许多让我肃然起敬的人,看到他们那种勇气和敬业精神,我们做什么都不觉得累了。”
李师傅眼中的楷模就包括从南京千里驰援武汉的一支感染性医疗废物转运队。2月16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接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的求援,迅速组织4人携带380个医疗废物专用周转桶和一批专用防护设备奔赴武汉。到达武汉后,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歇,直奔医院开始转运医疗废物。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7点收工,一辆车、两位师傅一天要处理184桶感染性医疗废物。
又是一个同样的清晨,李师傅在晨光中如约看到了那辆写着“顶武汉,保南京”标语的转运车开进医院,两名来自南京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专业人员正在将大量暂存的一袋袋医疗垃圾装箱转运。
见证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不易,李师傅眼含热泪向他们鞠躬致谢,竖起了大拇指。身着防护服的两名专业人员向李师傅挥了挥手,表示这都是小事。
随着疫情的暴发,武汉全市确诊病人、开设床位逐步上升,武汉市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呈井喷式增长。
在疫情前,武汉市医疗废物的产生量是每天40多吨。随着疫情发展,武汉市医疗废物呈快速增长趋势,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由疫情初期的50余吨/日大幅增加至200吨/日,最高峰甚至达到240多吨/日。
闫成义向记者介绍说,平均1000张床位以上的产废大户,以医废桶计算,每天高达四五百桶,最少的也有二三百桶,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医疗废物产生量高峰期甚至达到六七百桶。
由于此次疫情产生的医疗废物具有感染性,如果处置、管理不当,存在二次感染的风险。
3天160吨积压医疗废物全部清零
疫情期间,武汉所有从医院出来的废弃物基本都可以打上“感染性”标签,属于危险废物。而且,武汉医疗废物处置不仅“危险”还很“抢时间”。
3天之内积压医疗废物必须“清零”。面对这样的命令,闫成义临危受命,担任医疗废物处置调度指挥中心、应急调度组指挥员。部队出身的他,用战时思维来筹划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采取战时体制,划分东西两个“战区”,迅速建立全市各区医疗废物转运联络网,画出积压医疗点“作战地图”,在调度上,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统筹协调,各区局守土有责,上下联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闫成义对这样的战略部署充满信心。他迅速“撒网”,联络各区环保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和车辆运输单位。
2月15日凌晨,武汉迎来鼠年的第一场大雪,正在此夜,中华环保基金会、湖北中油优艺环保有限公司援助的30台转运车辆陆续到位,医疗废物歼灭战迅速打响。
闫成义和他的作战小组冒着风雪连夜组织车辆开展医疗废物转运。连续3天,他打了数百个电话,跑了数十次现场,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大到医疗废物清运车的交通路线、清运计划、各区工作人员的对接,小到车辆加油、驾驶员食宿、医疗废物周转桶分发、积压医疗废物搬卸……事无巨细。经过3天紧张奋战,原暂存在各医疗机构的约160吨医疗废物全部“清零”。
多渠道运行,同步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桶数增加是因为医疗废物的成分和性质发生了变化。”武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氏环保)副总经理吴浩解释说,以前每桶医疗废物的重量在30公斤左右,现在有的只有15公斤左右。这是因为防护服、床单等医疗废物虽然不重,但体积大,比较占地方。
汉氏环保运营的武汉市有害废物焚烧处置中心,是疫情前武汉市唯一具备处理医疗废物资质的专业机构。
吴浩向记者介绍说,最高峰时,汉氏环保清运范围覆盖了武汉市80多家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以及少量生物公司、社区医院。针对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每天正常收运量在1700桶左右,处理能力为每天50吨,已经是满负荷运转,疫情后,每天收运处置医疗废物的桶数增至2300桶左右。
疫情防控期间,涉疫情医疗废物要求“日产日清”。
设备严重超载,人员严重不足,如何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是疫情期间整个武汉医疗废物转运处置的“中枢”。“疫情高发期,我要调度84台医疗废物转运车辆高效转运全市医疗废物。”闫成义介绍说,每个区通过小型的转运车辆将医疗废物转运至附近的暂存库,大型医疗转运车再将医疗废物转运至指定处理中心进行处置。
从50吨/天增加至265.6吨/天,中间的处置能力差距如何弥补?要做到“应处尽处”,如何快速提升武汉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用闫成义的话概括,就是采取了多元化的渠道。包括:武汉市的两个医疗废物处置点开足马力,人歇设备不歇;通过适当的工艺改造,利用原来处理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置设施应急处理医疗废物,这相当于增加了一块处置能力;紧急情况下,转运到襄阳、黄石两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处置;源头减量,利用移动式处置设备就近处置;利用垃圾焚烧厂应急协同处置。
在武汉江夏第一人民医院,一套由启迪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环境)千里驰援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系统正在运行中。启迪环境现场负责人赵燕妮介绍说,在运输能力和终端处理能力吃紧的情况下,病区出来的医疗垃圾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就地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消毒后的医疗废物桶放在医疗废物暂存区,按批次进入应急处理。整个医疗废物应急处理系统从上料到卸料整个周期用时80分钟左右。处理完的医疗废物同生活垃圾一样,由环卫系统清运,送到最近的垃圾焚烧场。
这样的仅仅用4天时间就实现“点火”运营的医疗废物处置系统,同时也在雷神山医院运营。
3月10日,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协调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紧急援助武汉洪山区的一台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投入运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洪山分局局长彭先桥告诉记者,这套车载移动式设备机动性好,日处理能力可达1.8吨,极大缓解了洪山区医疗废物转运和处置的压力。
启迪环境、航天神禾环保、生态环境部直属科研单位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中油优艺、高能环境、七朵云等多家单位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队伍,逆行驰援武汉。
“武汉的处置能力从最初的50吨/天,增加到目前的265.6吨/天。”完成了医疗废物“歼灭战”的闫成义,依旧面临着每日大量医疗废物的转运工作。
“目前,武汉全市每天处理医疗废物200吨左右,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当天就能得到处理,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应处尽处’。”闫成义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刘晓星
文章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原文链接: http://www.mee.gov.cn/ywdt/dfnews/202003/t20200318_769440.shtml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