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持续更新

3月30日至31日,生态环境部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2025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黄润秋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中心任务,推动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面贯彻落实,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迈出重要步伐,国际环境公约履约成效显著,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黄润秋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要坚持问题、目标、结果导向相统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相协调,循环利用与减污降碳相贯通,分类施策与整体推进相统筹,综合运用“摸存量、控增量,防风险、治隐患,畅消纳、促循环,严监管、强支撑”等务实举措,科学谋划好“十五五”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工作,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一是要切实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一监管能力建设,统一防治规划、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督察执法,高质量编制“十五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固体废物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执法能力建设。二是要加快建成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做到全国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一套数、一张网、一幅图”,实现全国危险废物从产生到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实时可追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创新危险废物全过程智慧化监管模式。三是要积极破解大宗固体废物消纳难题,加快研究回填利用等利用途径,积极探索技术成熟、易于推广的规模化利用消纳模式,努力实现堆存总量下降目标。四是要加快谋划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举措,加强部门政策协同,充分发挥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形成衔接顺畅、齐抓共管的新污染物治理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协同,进一步健全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新污染物治理与常规污染物末端治理协同,开展新污染物治理重大科技研究,健全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五是要加快健全完善标准规范体系,逐步提高固体废物产生贮存标准及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标准,推动建立健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及时配套制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管控要求、排放标准和监测标准,确保各项治理措施有效落实。黄润秋指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结合实际,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2025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积极实施磷石膏综合治理、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非法倾倒固体废物整治,持续开展矿区历史遗留废渣污染治理,扎实做好“新三样”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二是要不断强化“一废一库一重”环境风险防范,切实抓好危险废物“五即”(危险废物单位当日产生的危险废物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规范化建设和“一码贯通”环境监管建设试点,持续加强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整治,积极稳妥推进重金属环境管理制度改革。三是要创新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参与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持续加强“两新”废弃设备及产品拆解环境监管。四是要加快推进新污染物治理,深化新化学物质环境准入管理,启动编制关于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的意见。五是要巩固拓展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改革成效,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做好相关工作。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会上,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固体处、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派出机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来源:生态环境部编辑:李娜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作者:管理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科学理事会周二联合发布最新报告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北极永久冻土的融化可能释放出长期冰封的致命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报告指出,2016年夏季,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的永久冻土因异常高温融化,导致了炭疽病菌的释放,造成超过2500头驯鹿的死亡,并引发多起人类感染案例,其中一名12岁男孩因此丧生。这一事件被视为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重大警示。休眠微生物或构成致命威胁研究指出,北极地区覆盖着1400万平方公里的永久冻土层,包含大量被冰封的微生物。随着北极气温以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速度急剧攀升,永久冻土的融化可能释放出这些沉睡数千年的细菌和病毒。据估算,每年因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的微生物数量可达4000万亿个(即4后面加21个零)。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冻土中埋藏着众多携带休眠病原体的动物尸体。环境署首席科学家欣伍德指出,病原体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传播并非新现象,但北极永久冻土融化可能会在新的地区引发疫情。欣伍德警告说,随着北极航运、采矿等活动增多,人类接触到解冻冻土和微生物的风险也在增加。北极的土地利用模式可能发生彻底变化,潜在后果令人担忧。永久冻土融化将加剧全球气候危机报告还揭示了永久冻土融化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推波助澜作用。研究显示,永久冻土中储存着约1500亿吨碳,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一旦冻土融化,将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欣伍德呼吁各国立即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加强对永久冻土退化的监测力度,并加大对冻土微生物研究的投入。她强调,尽管当前这一领域仍存在诸多未知因素,但科学界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知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潜在生物威胁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与有力支撑。

作者:管理员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将固体废物治理列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各部委也高度重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导包括赤泥在内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消纳利用。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固体废物。我国氧化铝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赤泥产量呈亿吨迅猛增长,2023年我国新增赤泥产生量达1.04亿吨。赤泥具有碱性强、颗粒细、含铁高、含水量大、水稳性差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其利用,全球和国内平均利用率均较低,如何有效提升赤泥综合利用水平是全球铝行业致力解决的环境难题之一。2023年我国赤泥综合利用率为9.8%,已创历年最高利用水平,但仍以堆存为主,迄今我国赤泥累计堆存量已有14亿吨,堆存占地已达12万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水平,是固体废物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虽然制订了扶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技术、资金等保障措施,但尚未形成合力,部分现有财税政策落实不到位,产品标准严重不足,技术装备水平整体较低,骨干企业数量少,行业集中度低,远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布的《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领、制度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指导赤泥源头减量、规模化和规范化利用,产业协同,全面提升赤泥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氧化铝生产与赤泥综合利用的绿色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强调源头减量。通过矿石质量管控与相关技术改造,实现赤泥源头减量化。通过矿石预均化、在线降碱与分质分类贮存管理,从源头提升赤泥稳定性与可利用性。《行动方案》重点推动赤泥综合利用扩容增量。扩大利用规模,发展新产品,拓展土壤化等综合利用新场景。《行动方案》瞄准技术创新。鼓励持续探索新技术,围绕赤泥特性研究,在资源高效回收技术、规模化利用技术、新利用场景拓展等方面持续挖潜。《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攻关,加强标准引领,加快突破共性技术瓶颈,注重产学研用管合作,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引领赤泥多产品多途径多场景的应用,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模式。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统筹产业布局、建设标杆示范、落实税收金融政策、完善法规标准、健全制度保障,培育赤泥综合利用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强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环境安全性与社会经济效益等的宣传,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探索创新,助推技术转让与创新成果转化,合力打造赤泥利用新局面。作者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编辑:李娜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作者:管理员

权威专家

领航专业智慧,解读行业前沿

郝吉明

郝吉明,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辛辛那提大学 环境工程专业 博士;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作为领衔专家,领导完成《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并获国务院批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5年获哈根斯密斯清洁空气奖。

徐祖信

徐祖信,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河海大学工学博士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河流环境综合整治,污水管网建设、改造与运行调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徐院士长期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领衔并参与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23件。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中国经验获联合国副秘书长高度赞扬,提升了中国治水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段宁

段宁,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典型金属湿法电解过程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土木工程系博士。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洁生产理论方法、典型工业行业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和设备,是我国清洁生产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引进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清洁生产研究项目,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清洁生产科学研究的单位,从认识上和工程技术上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清洁生产进程。研发的复杂介质中非接触原态实时监测技术,开创了国内外对工业过程污染物监测的新领域;以人工智能、电化学和光谱技术为核心的大型清洁生产成套设备,推动了我国电解锌电解锰等行业关键工艺过程的污染减排和技术进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历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金属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获国家科技进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刘毅

刘毅,博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4年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政策博士学位。2005年6月至10月在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系统分析、复杂系统模拟,近年来主要从事战略环境评价领域(SEA)的基础研究、实践和教学工作,获得自然基金、科技支撑、环保公益等对于国内SEA领域研究的首项支持,承担了国家第1个城市规划SEA、第1国家级新区SEA、第1个大区域尺度SEA,研究成果获环保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入选国家环境保护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兼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学会环境管理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Sustainability Science”(IF=3.372)、"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IF=2.4),以及《环境科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国环境管理》期刊编委。

李金惠

李金惠,博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与城市矿产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国际环境政策、循环经济与城市矿产、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政策、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回收及治理、电子废物资源化技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土壤污染修复等。

获得荣誉:《城市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2016年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奖;2015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5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六完成人);201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四届管理科学奖(第一完成人)等。

学术兼职:担任《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多氯联苯消除咨询委员会委员及清单工作组主席、亚太地区3R区域论坛附属专家委员会委员、巴塞尔公约计算设备伙伴关系行动(PACE)工作组成员等多项国际学术职务;担任国际SCI期刊《Waste Management and Research》副主编,以及《Waste Management》《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CLEAN - Soil, Air, Water》等SCI期刊编委;此外,还担任国家《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主任等国内学术职务30 余项。

单淑娟

单淑娟,博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区域卫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参与制定了国家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参与撰写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的多部书籍和文章,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培训教材》书籍中为副主编。
2008至2018年,在我国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开展的《中国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项目》中,她所在单位为该项目的子项目-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项目的承担单位,她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为推进项目工作、并为项目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做出了较大贡献,获得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颁发的优秀证书。

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