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 决策,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 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 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 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 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 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 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 之上,确保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工作原则。
——总体部署、分类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各 方统筹。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 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 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 的主要方面,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 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 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 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 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 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 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 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 一步完善。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 年下降 13.5%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 ,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 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 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 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顺利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 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 现碳达峰。
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 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 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 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 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 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 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
2.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 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 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 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促进钢铁 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 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 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
3.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 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应用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 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 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 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4.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 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 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 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 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 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 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
5.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 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 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 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 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 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 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 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 到 2025 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 10 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 能利用率提升至 80%以上。
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 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 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 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评 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 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 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 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 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 绿色低碳要求。
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 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 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 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 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 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 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 区。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 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 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 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 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 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 筑能耗限额管理。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 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 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 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 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 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 能源替代率达到 8% ,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 力争达到 50%。
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 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 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 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 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 为 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 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 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 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到 2030 年,省级以上重点 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 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 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 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应用于替代原生非金属矿、砂石等资源。在 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探索将磷石膏应用于土壤改良、井下充填、路 基修筑等。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加 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到 2025 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 40 亿吨左右;到 2030 年,年利用量达到 45 亿吨左右。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 联网+ ”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 基地,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退役动力电 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促进汽车零 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 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到 2025 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 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 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 利用量达到 4.5 亿吨,到 2030 年达到 5.1 亿吨。
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现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 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降低填埋 比例,探索适合我国厨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污水资源 化利用。到 2025 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 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 2030 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 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 65%。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 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
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 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 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 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倡 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 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 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 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 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 点领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 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 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相 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 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 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碳中和 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 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 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